时间:2022-12-10 16:06:47 | 浏览:302
1914年6月一战爆发,欧战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他顾,日本乘机向在华德军开战,夺取德国在华利益。随后又向中方公然提出了骇人听闻的“二十一条”,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被迫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。
流亡海外的革命家陈独秀等人义愤填膺,当即不顾危险,决定重返祖国,寻找救亡图存的新道路。在抵达上海时,妻子高君曼正带着两个孩子在雨中焦急地等待着。
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的陈独秀
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陈独秀之妻
在进入这样一个极具意境的雨中等候场景前,一张老上海滩的画面缓缓铺展开来,黄浦江上船来船往,江边人潮如织,最显眼的便是屹立在江畔的一座双翼高展的青铜雕像。
这座雕像便是我们经常在上海老照片看到的上海外滩“和平女神像”——欧战纪念碑。
如今繁华的外滩,女神像早已不见踪迹,那么它从何而来,又到哪里去了呢?
自开埠以来,上海迅速发展成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地,旅沪的国外侨民人数也随即迅速增长。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旅沪欧美青年侨民纷纷启程回国参战。
李守白-工笔重彩《海纳百川上海滩》2007年
1918年11月11日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协约国与同盟国交战双方有1000万人战死沙场。其中有不少是旅沪的华侨,他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在残酷的战争,再也不能返回上海。
为了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士兵,上海租界方面成立欧战战事纪念委员会并决定建造一座“和平女神像。最终,设计了外滩一号,亚细亚大楼等著名建筑的(英商)马海洋行的设计被采纳。
1924年2月16日早晨,“外滩女神像”落成仪式正式举行,近万上海市民涌入外滩地区观摩。
参战士兵、万国商团团员、巡捕、童子军代表在纪念碑前庄严肃立;万国商团军乐队和法军军乐队陈列于纪念碑两侧,正午12时,意大利总领事为纪念碑揭幕,军乐响彻天空,牧师的祷告虔诚有力,停泊于黄浦江上的军舰礼炮齐鸣。
女神像两旁为铜制的盔胄盾甲等古代战争器具,她左手爱抚一位在战争中失去母亲的孩童,右手正在安慰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,女神欲用她爱以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。
在纪念碑的背面刻有“功炳欧西,名留华夏”八个字,正是为了纪念那些再也没能回到上海滩的年轻人,同时也饱含对栖息上海的感恩。
和纽约曼哈顿港的自由女神像面对大海不同,外滩女神像是背对黄浦江的。当年,从海上进入黄浦江抵达上海滩的人们,首先看到的是和平女神像的背影。因而,这种艺术造型不仅极具艺术美感,还显得庄严神圣且兼有悲悯。
只可惜,“和平女神”像也未能保住上海短暂的和平。
1941年底,日军公然跨过苏州河,占领了公共租界的中心区,作为敌对国标志性建筑的和平女神像被日军野蛮地拆下,两边铜雕的盔胄盾甲也被毁掉,而碑面的文字则也被全部抹去。
电影《八佰》剧照
和平女神像虽说是由外国所建,但它代表人类普遍的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,更饱含异乡人对上海的感恩。时至今日,因为种种原因,外滩和平女神像已经不能再恢复,它只能成为旧上海难以诉说历史的记忆。